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,历代石刻浩繁香萃,资源十分丰富。很多年来,资源一直处于散落、荒弃状态线上股票配资门户,未能有效保护和利用。三晋文化研究会发起编纂的《三晋石刻大全》是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,是有史以来对山西境内所有石刻遗存进行全面整理的大型丛书,是一项具有存史和抢救双重性质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,在区域范围和收录整理规模上堪称空前。丛书原则上规划为山西省每县(市、区)一卷,它收录了全省范围内从北魏至当代的全部石刻,收罗之全,史无前例。目前,我馆收藏了大同市、太原市、长治市等地区卷及县卷共89册。
本期为大家推荐《三晋石刻大全·运城市绛县卷》。绛县位于山西省南部,运城市东北部,县境东部和南部由太行山、中条山环抱。因县境北部有绛山而得名。春秋属晋,北魏太和十八年称南绛县,西魏大统五年改为绛县。绛县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是尧文化、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。本书共收录674处石刻资料。按内容划分,大多是庙宇道观修缮和城堡、村寨创建记事碑,有商贸市场行规碑,有村规民约碑,有名师教泽碑,有诗咏题名碑,有历代先贤神道碑、墓志铭,有烈士墓碑,也有不少修庙、建校施财碑等。本书所录入的石刻资料,真实、客观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绛县一千多年来吏治、经济、社会、宗教、教育、水利、文学艺术、民俗民情以及建筑等多领域深厚的文化积淀,可以称之为绛县历史发展的一部百科全书。
展开剩余73%● 科技类
闻喜县青原里坡底村水利石碣记
【简介】
宋熙宁三年(1070)勒石。原由绛县横水镇坡底村一居民保存,现收回绛县博物馆。
石碣青石质,高120、宽49、厚13厘米。额题“青原里水利记”。碣文楷书,11行,满行40字。
碣文记载坡底村引涑水河灌溉农田并建二座水磨,以水磨收入纳黄册课税之事。碣记记载的黄册制度比史书上记载的明洪武十四年(1381)开始的黄册制度要早311年。熙宁二年,王安石变法,推行《农田水利法》,这是贯彻这次变法的一项具体措施,碣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。
● 纪事类
唐尧寓处碑
【简介】
清康熙五十四年(1715)勒石。现存故绛镇尧寓村文物保护员家中。
唐尧寓处碑是尧王故里传说的重要实物佐证,青石质,圆首,高120、宽50、厚12厘米。王民仰书。
● 箴铭类
探花府格言石刻
【简介】
清道光年间(1821-1850)勒石。现嵌于横水村探花府读书院门楼上。
额题呈扇形状,高55、宽120厘米。共10行,行4字。左、右石刻长方形,青石质。各高152、宽57厘米。各4行,左32字,右30字,均草书。
石刻内容寓意深邃,书法艺术精湛,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。
● 造像类
绛县师线刻画像碑
【简介】
清嘉庆二十二年(1817)勒石。现存绛县文庙碑廊。
碑平首长方形,青石质,高160、宽69、厚17厘米,碑文楷书。
碑刻正中为“绛县老人”线刻画像。据清乾隆乙酉版《绛县志》记载:“甲子老人图碑,图在县大堂,碑在县治门外。”《绛县志》载《绛老问答》详细记载了“绛县老人”的故事。
· 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·
石刻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。苟非前人创美于前,何由后人继美于后。苟非后人继美于后,何成前人创美于前。掩卷沉思,我们对历代先贤创造的灿烂文化油然而生敬佩之情。传承文明,昭启后昆,责任在肩,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懈怠。
推文:魏洁琼
部门:采编部
排版:康一凡
校对:高中丽
审核:吕 鑫线上股票配资门户
发布于:北京市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